1989年的春天很不寻常。那年从一开始就因为一些重要的纪念日而令人兴奋、憧憬。方励之教授在年初就以一封致邓小平的公开信拉开政治活动的序幕,要求对所有政治犯实行大赦。首都的知识界因为几封正在征集签名的支持信件而躁动。这些都是一场政治风暴即将到来的早期迹象。
可是,就在那年的3月26日,一个瘦弱、孤独的年轻人在偏僻的山海关静静地把自己的身躯横陈在一道铁轨上。当他的遗体被发现时,他身边有四本书:一本《圣经》和三本文学书籍。他留下了一个简单的字条:“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这位名叫查海生的人更为人所知的是他的笔名:海子。
1979年,海子只有15岁时便成为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学生。4年后他毕业被分配到郊区的政法大学教书。与当时的无数大学生一样,他的职业轨迹平稳顺利。
然而海子热衷于诗歌。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八十年代初期,他着力于写诗。与当时明显带有政治性文字风格的流行诗歌相比,海子的诗是一种对简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他的个人向往与当时的改革时代格格不入。他对拜物的现实和一个商业化的未来极度失望,以至于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那年他25岁。
就在他死后的几个星期里,胡耀邦逝世了。一场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突兀地展开。海子的许多同学和朋友卷入运动。在那理想化、罗曼蒂克的群众革命大潮里,他们不止一次地为海子的早逝可惜。假如他多坚持了一个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