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6, 2014

八九文件:方励之1986年演讲《民主不是赐予的》

1986年12月初,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因为对当时地方人民代表选举中只能有官方指定的候选人做法不满,自行组织了自由竞选。12月4日晚,该校副校长、物理系教授方励之出席了学生组织的一个竞选大会,并应邀做了以下演讲。


民主不是赐予的

方励之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四日在科大民主选举大会上演说)

我今天的确非常高兴,甚至可以说是激动。我觉得,科大的确有了民主意识,而且表现出了民主意识(鼓掌)。关于这次选举,我也不说得太多,因为时间已经很晚了(众叫:“不晚,不晚,说呵!”)。大家对这次选举议论很多。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议论也好久了。有好多人说突破口在什么地方。我想,通过这件事表明,群众会找到自己怎么样来表达以及怎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鼓掌)。今天,在科大师生中已经看到要改变原有的那样一种选举的方式。这是找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鼓掌)。应当说,我们以前的选举的确是不怎么民主的(叫好、鼓掌)。可以这么来讲,关于选这样的区代表,第一次是在一九五三年开始作这件事,记得那时我是北大二年级的学生,还不满十八岁,没有选举权。但那次我们班上的选举是由我来组织的(众笑),因为那时我是物理系二年级的班长(鼓掌)。从那以后,有过多次这样的选举。但是越往后,后来有一段时间,正如有的同学说的,是极端不民主的。你要不去投票,要问你为什么不去投票;你要投反对票,要问你为何投反对票。的确有这种情况,那时我本人有相当次数是能弃权就弃权掉了(欢呼:好!)这是实话(笑)。我觉得这次倒是真正的。如果说这一次开始,倒是真正的一些选举人开始来讲自己的竞选纲领,讲自己竞选的想法。这使我第一次感到是选举开始走向民主化了。刚才我在下面就跟很多同学在议论,我们开始了民主和民主化,这到底对我们国家有什么作用。刚才许多同志谈得很对,我们希望要造成我们整个共和国更加民主、更加繁荣。这是主要目的。

我想,这件事情并不只是我们科大人在做。今天中午我碰到一个刚从全国人大来的同志。他告诉我一个消息,给大家通报一下信息。据说最近或前不久,在青海省选举省长(我们这里只是选区长、市长,他们是选省长,比区长市长还大(笑))。的确,在以前选举都是某某圈定,然后选举,实际大家都不一定认识他,甚至不知道选举省长一定是人代会才能选举的。这次青海省在选举是也是原来圈定了某某某,但选了几次均没选上,还要省委书记到各个代表团去做工作。但最后还是没选上(笑、鼓掌)。这件事情曾被某些对民主缺乏认识的人认为,这个大会开得是乱哄哄的,让青海省自己写总结,也就是写检查。但是,青海省写来写去认定这次大会开得很好,是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全场热烈鼓掌、叫好)。我想,并不是只有科大有了这种意识,全国已开始有了这种意识。还有,最近在吉林省也是选一位人大的领导,我忘了具体人员。也是原来指定了,但最后也是没有选上,而是选了另一位。这些事情都在开始表明,各个层次上都开始表明,民主是必须要实现的,要体现人民的意志,这才能有真正的民主化的开始。我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觉得的确我们的人大有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甚至我们人大的一位副委员长写这样的文章,文章中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三000:0比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那种五十一:四十九要好得多(笑)。在表明这种人连起码的民主都不懂(众叫好、鼓掌),这种事在不同意见下表决,不同意见的出现是非常自然和非常应当的。如果不出现不同意见,却只是表明某些意见被压制下去了(鼓掌)。

我觉得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会议,不同的人来表达自己的意志,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完全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至少在我们科大有了这种民主的意识,也就是这种观念大大增长了(热烈鼓掌)。但是,大家注意,大家不要以为这种民主化进程是非常快的。刚才在下面几个同学和我谈了这个问题。今天这个大会开了以后一定会有什么结果,我当然说是会有些许民主化增长一步,但并不是说因此会有很大变化。把中国像烙饼一样,从非民主化状态一下翻个个儿(做个手势,全场大笑),我个人觉得,大概不可能翻个个儿。中国的问题太多了,中国队封建主义太长了,从上到下都有各种封建主义侵蚀着我们。所以,在绝不是简单的事情,哪怕对我们今天的会议也不一定就没有外来压力(长时间热烈鼓掌)。我说这件事情不是没有根据的。刚才有很多条子,下面也有很多同学来问,最好讲讲上星期天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和我辩论的情况(众叫好、鼓掌)。但是(鼓掌)在这个场合要遵守辩论的道德,对方如果没有在场,只有我在的话来做介绍是不妥当的。辩论必须有对方(鼓掌、叫声)。所以,我想在适当的场合一定跟大家来讲。但是,像这样没有辩论的场合,我只能说我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的时候至少涉及到一个观点,我认为民主不是自上而下给予的(众大声叫好、鼓掌),但是对方不同意(叫好、鼓掌),对方我要保密。我仍然主张民主绝对不是给予的,是靠自己争取到的。基于这样的情况,今天是最明显了,在科大,大家都认为是比较民主的这样一个环境,哪怕在这样一个环境,民主的确还需要大家争取才得到的。这并不是我们要压制民主或非民主,而是由于传统观念、传统因素在我们身上的烙印很多。所以,民主只有靠大家的觉悟,争取到才是牢靠的,否则给予你的是会被收回去的(长时间叫好、鼓掌)。要介绍这个辩论等其他场合再介绍。谈这个问题这个观点是因为与我们今天的确太密切了,不得不谈;另外一个含义实际像我们这样的做法,可以说不是没有外来压力的。在今天这样一种状况,大家可以自由竞选,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确实是一种进步。而在六年前大家可能不知道,有的还未上大学,有的还不知道,那时科大的人还不多,那时在北大进行了自由竞选。而结果呢?我间接知道,的确有两个同学给选上了,也当了代表。但是,后来在分配工作时被穿了小鞋(众哗然)。今天并不是没有阻力了,仍然有人要阻碍民主化的进程。同样用类似的方法,我想不是绝对没有的(不满的喧哗声经久不息)。所以,在我们科大,今天进行这样的竞选活动,并且允许这么多人发表不同的意见,是非常好的,是民主的做法。因此,我作为一名副校长,在校一级领导的水平上,要保证所有选举人和被选举人及发表各种观点和看法的人受到保护(长时间热烈鼓掌、全场欢呼)。这个会议应当成为科大民主化进程的一个起点。我再次保证,要保护这样一个民主化的环境。如果谁要对发表意见和看法的这些人采取六年前对北大那两位学生那样的办法,除非把我们撤职查办(长时间热烈欢呼、鼓掌)。

原载《方励之自选集之二:危机下的责任》,世界科技出版社中文丛书,新加坡,1989




Sunday, November 30, 2014

吾尔开希参选台中市立法委员

八九学运领袖吾尔开希今天通过他的脸书网页发布声明,宣布参选台湾台中市中西东南区立法委员补选。

参选声明例数了吾尔开希流亡美国后访问并后来定居台湾的心路旅程,以及他所亲历的台湾政治从独裁走向民主的转型经历。他认为他已不再是“台湾女婿”,而是真正的台湾人,并已经投身于台湾的公民运动。他还指出台湾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中国大陆的威胁,并深信“深化民主是面对着挑战的不二法门”。

声明没有明言吾尔开希将以哪个党派候选人参选,其语言更接近于独立候选人身份。


其后,吾尔开希在2014年12月26日再度发表声明,因时间过于仓促为由退出该次补选而准备投入2016年的立法院选举。


Friday, November 28, 2014

八九人物:曹思源


曹思源出生于1946年。1989年代初时,他已经成为当时体制内非常活跃的改革学者。1985年,他主持了新中国第一部破产法的起草工作。

1989年时,曹思源已经离开了政府职位下海,成为企业财务和破产问题的咨询专家。他也是当时四通公司内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成员。5月底时,他发起了呼吁全国人大常委会介入当时局势,在法律轨道上解决社会问题的努力。他联系人大常委会委员胡绩伟,在后者的支持下联络在北京的人大常委会委员。四天内,他们获得46位委员联署,建议立即召开常委会特别会议。曹思源并直接给人大常委会正副委员长写信呼吁。

因此,曹思源成为1989年6月初镇压开始之前便被逮捕的少数知识分子之一。他被关押大约一年后才被释放。

被释放后,曹思源继续从事其咨询事业,是企业兼并收购、破产等方面的专家。他也一直撰写文章呼吁宪政改革。2014年,他在《炎黄春秋》新春团拜会上做“假如我是总书记”演讲,要求政府公布“六四事件”死难者人数。

2014年11月28日,曹思源因癌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八九人物



Wednesday, November 26, 2014

八九纪念:香港六四博物馆

纪念物

香港支联会专门为六四事件设立的博物馆,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该主题博物馆。博物馆有自己的网站

馆内展览一角

博物馆门口有一个小型民主女神塑像

馆内有一个长安街附近死亡地点的互动地图

博物馆内收藏展示的有关八九民运书籍杂志

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博物馆,该馆显得比较狭小。展示的内容大多是八九民运的照片和文字说明,几乎没有当时的实物。

博物馆收取很便宜的门票,同时接受捐款。访客也可以捐款形式购买微型民主女神塑像(如上图书架上方)和其它纪念品。博物馆允许访客照相。

地点

地址:香港尖沙咀柯士甸路3号,富好中心5楼


View Larger Map

博物馆所在的富好中心是一个普通的居民、商业大楼,门口没有博物馆标志:


历史

香港支联会已经为建立博物馆努力了很多年。该馆曾经在两个不同的临时地点开放,直到2014年才得以搬进现在的永久地址

2016年7月12日,博物馆因富好中心的诉讼关闭。支联会表示将筹款重建更大面积的新馆。

八九纪念

八九纪念:香港中文大学

纪念物

香港中文大学门口的“新民主女神”雕塑:



以上照片摄于2014年11月7日,香港正处于其“雨伞革命”抗议活动之中。雕塑被抗议者用标语等物覆盖。该雕塑的原貌可以在这个维基网页上看到。

该雕塑名为“新民主女神”,但其一手举火炬、一手持书本的形象更接近于美国的自由女神雕塑,而与1989年的天安门广场民主女神形象有显著差异。

雕塑的底座上有一块铭牌以中文说明该雕塑的来历:


地点

地址:香港新界沙田大埔道,香港中文大学校门口,港铁(MTR)大学站前


View Larger Map

历史

根据雕塑铭文和维基网页介绍,这座雕塑由美国艺术家陈维明于2010年制作。抵达香港后,她最初展示在香港的时代广场,一度被警察收缴。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不顾该校领导的反对,决议为该雕塑在校门口永久陈放。




八九纪念:香港大学

纪念物

“国殇之柱”雕塑:


雕塑的底座四面有不同的铭记:

中文铭记,解释雕塑的来源和目的,包括一个简短的八九民运时间表。

英文铭记,“老人不能杀死年轻人”、“天安门屠杀,1989年6月4日”

建立和支持该雕塑的组织和个人名单

中文铭记:“六四屠杀”

以上照片摄于2014年11月6日。

地点

地址:香港薄扶林道,香港大学学生会楼,大学街下层


View Larger Map

雕塑树立在学生会楼前面。

历史

根据雕塑铭牌和维基的介绍,这个雕塑是丹麦艺术家高志活(Jens Galschiot)所制作的一系列“国殇之柱”之一。最初在1997年,六四8周年纪念时,该柱曾在维多利亚公园展出。其后,该雕塑在香港的几所大学中巡回展示,直到1998年香港大学学生会通过决议将其永久地树立在香港大学校园里。

雕塑最初并不是现在的橙色。这个颜色是2008年作为“橙色运动”香港支联会成员协助油漆而成。



八九纪念

八九纪念:香港城市大学

纪念物

天安门广场民主女神模型: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型,也比较小。底座上中文字“北京”的中间刻有“1989·6·4 BEIJING”字样。

以上照片摄于2014年11月7日。香港正处于其“雨伞革命”抗议时期,该模型上被贴有许多抗议字条,模型附近有学生会呼吁罢课的标语。

地点

地址: 香港九龙九龙塘达之路83号,香港城市大学,第一学术楼三楼。


View Larger Map

该模型现在很随意地放置在第一学术楼三楼的一个角落里,介于邵逸夫图书馆和学生会布告栏之间:



据介绍,每年六四纪念日时,这个模型会被移置在更为中心、显赫的地点以举办纪念活动。


八九纪念

八九纪念:香港理工大学

纪念物

天安门广场民主女神模型:



这是一个相当比较小、简单的民主女神模型,底座上刻有“民主女神 1989”的字样。

以上照片摄于2014年11月7日。香港正处于其“雨伞革命”抗议时期。该模型上面被贴上抗议标语。

地点

地址: 香港红磡财育路11号,香港理工大学校园内邵逸夫楼


View Larger Map

邵逸夫楼也是理工大学学生会所在地。这个民主女神模型现在很随便地置放在一楼楼梯边:



模型附近还贴有一张以民主女神形象制作的张贴:




八九纪念

Sunday, November 9, 2014

周锋锁参加香港占中行动

在11月的第一个星期,当年八九民运学生领袖周锋锁参与了香港为争取港首“真普选”而正在进行中的“占领中环”抗议行动


他在香港的7天里,周锋锁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金钟占领区,一直睡在抗议者提供的一个帐篷里。因为他是来参加占中运动的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八九民运领袖人物,他吸引了当地媒体相当的注意,引发大量采访和报道。周锋锁多次在占领区发表讲话,回溯从八九民运到香港占中的历程。同时,他与香港的学生领袖也有相当的接触和讨论。

在这些活动中,周锋锁经常表现出明显的感情投入。他感谢香港学生为中国的民主未来提供新的希望,也因此让他得以再度体会当年天安门广场的日子。

Wednesday, October 22, 2014

八九人物:陈子明



1952年1月出生的陈子明是随着中国的文革和改革时代成长的。他仅仅初中毕业时就加入了上山下乡的大潮在内蒙古插队6年。随后他成为工农兵学员,在1974年就读北京化工学院。但好景不长,他因为在私信中批评时政被告密而被开除学籍,定性为反革命被判劳动改造。

1976年4月,碰巧在北京的陈子明积极参与了北京市民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四五运动”,成为当时自发产生的群众谈判代表和领袖之一。他随后如期前往劳改农场,以至于错过了政府的追捕。四五运动平反后,他被恢复学籍,一度被政府誉为四五英雄。

然而,陈子明不久就又投入了北京的西单民主墙运动,创办民刊《北京之春》。1980年,他加入北京高校的竞选活动,得以当选海淀区人民代表。因为四五运动、民主墙、竞选,陈子明与胡平、王军涛等人被官方看作民间运动的“三朝元老”。

八十年代,陈子明借助改革开放带来的宽松环境,创办了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社经所)——当时绝无仅有的民间思想库。该所逐渐发展到拥有自己的出版社、函授大学、杂志、民意调查等实业和研究机构,并集中了当时北京一大批因为参与民间运动而难以在体制内生存发展的青年知识分子。


八九民运爆发后,陈子明从一开始就关注运动的进展。他分别为刘刚成立高自联和政法大学学生游行提供资金和帮助学生确定口号。因为他的背景和社经所的事业,陈子明自己没有在运动中抛头露面。

绝食开始后,陈子明和王军涛利用社经所的人力财力在蓟门饭店联络知识分子,试图影响运动走向。王军涛和社经所人员由此介入政府与学生之间的斡旋以及后来的首都各界联席会议活动。陈子明自己则继续承担幕后工作。


八九运动被镇压后,陈子明和王军涛被政府指定为运动的黑手,分别被判刑13年,是整个运动中除了被判死刑的“打砸抢暴徒”之外判刑最重的。在服刑期间,陈子明被诊断患有癌症,几度保外就医。但他拒绝了政府让他出国就医的变相流放安排,坚持留在中国。

2002年,陈子明刑满获释。他主要的时间用于写作和社会活动,包括参与联署《零八宪章》。近几年,他曾被允许出国访问和就医


2014年10月21日,陈子明因胰腺癌于北京病逝。


Monday, September 29, 2014

香港:天安门的回音

香港民众正在大规模走上街头,抗议中央政府对港首普选的限制性政策。在这场运动众多的照片录像中,很容易发现1989年北京学生运动的回音。这里的照片其中之一很聪明地用麦当劳的薯条来制作当年的民主女神塑像:





Sunday, June 8, 2014

八九人物:肖建华

1989年学生运动开始时,大学生在发起纪念胡耀邦的同时便通过各种集会方式“罢免”了官方的学生会组织。北大的学生会便是在4月19日傍晚的学生集会上被罢免的

无论这种罢免是否正式,官方的学生会组织从那时开始便限于瘫痪,除了参与政府组织的几次会议之外不再有任何功能。在八九民运历史资料中也几乎不被提及。然而,25年之后,《纽约时报》一篇关于当时北大学生会主席肖建华的报道又引起人们注意。


《纽约时报》是这么描述肖建华的:
在那个动荡的春天,肖建华曾简单尝试在校方面前代表学生,随后转变立场,同意校方关于街头抗议活动已然失控的看法。当时认识肖建华的人表示,他甚至还与校方合作,试图在军队进入北京,展开武力镇压之前平息抗议活动。 
奖赏很快来临。甫一毕业,肖建华就在北大的直接资助下步入了商界,而这所学校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接下来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他成了第一批与政界关系密切的金融圈高层人士的一员。他不遗余力地趋奉党内权贵,包括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家人,逐渐变得像是统治阶层的银行买办,自己也成了亿万富豪。 
肖建华现年42岁,控制着一座庞大的商业帝国,其利益主要涉及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比如银行、保险、燃煤、水泥、地产,乃至稀土矿。这些业务大部分由他的控股公司明天集团打理。
该文章接着指出肖建华的个人财富据估计达到120亿元人民币,并推测或暗示其财富积累来自于与高级官僚的紧密关系和腐败操作。

肖建华通过其明天集团的一位发言人立刻发表了正式答复。他认可当时作为一个18岁的青年,他对学生的激进行为和政治活动产生幻灭感,因而自己租图书馆学习,没有参与运动。但他否认这一表现有“奖赏”、“回报”或来自北大的“任何支持”,声称其财富的来源“完全是白手起家、勤奋努力投资的结果”,并引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为其榜样。


八九人物

Saturday, June 7, 2014

周锋锁回国纪念六四

1989年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周锋锁在25周年之际成功返回中国。他访问了母校清华大学以及天安门广场,但很快被公安发现、扣押后遣送出境。


1989年时,周锋锁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代表积极参与了高自联的活动,因此成为21名通缉令成员。镇压之后,他于1989年6月14日在大搜捕中被捕,关押了一年后释放,并未被正式起诉或判刑。因此,他实际上也已不再属于被通缉者。

《纽约时报》报道,周锋锁现在持有美国护照。近年来,他在此之前已经两次低调回国。

21名通缉令上的学生领袖现在已知回国而未遇到麻烦的只有李禄,他于2010年陪同巴菲特和盖兹去中国访问,可能经过了特殊安排。


Thursday, May 8, 2014

八九人物:高瑜


高瑜自1980年起便在中国新闻社开始其记者事业,侧重于采写名人专访。而她的稿件主要提供给港澳和海外的中文媒体,因此她在海外的知名度高超过国内。

1988年,44岁的高瑜加入刚被陈子明、王军涛的社经所接管的《经济学周报》杂志,不久便发表了几份很有影响的专访,包括该年12月份对严加其和温元凯的访谈,鼓吹政治改革、反对“非程序权力更迭”。

八九民运爆发后,高瑜参加了几次新闻界的抗议游行活动。戒严后的5月21日,高瑜曾受胡绩伟的委托去天安门广场劝说绝食的学生撤退。她说服了王丹,并为他起草了一份撤退声明,但未能奏效。

6月3日早晨,大规模镇压尚未展开之际,高瑜即在家门口被政府人员绑架,被秘密关押近15个月后才得以释放。她是1989年镇压中最早被拘捕的知识分子之一。

高瑜出狱后继续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撰写文章。1993年,她第二次入狱,被以”泄露国家机密罪“判刑6年。服刑期间,她得到多项国际新闻界颁发的奖项。

2014年4月24日,高瑜再度因为”泄露国家机密“被捕。2015年4月17日,她被判7年徒刑。2015年11月26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为5年徒刑,并因其患病决定予以监外执行。


八九人物


Saturday, May 3, 2014

北京的六四纪念研讨会


据《纵览中国》网站报道,十余名中国公民今天在北京举行了“2014·北京六四纪念研讨会”,与会者“回忆六四事件,探讨其影响和后果,呼吁调查六四真相,合理解决遗留问题。”

参加会议的有天安门母亲代表和当年学生运动的参加者梁晓燕和浦志强等。

Sunday, April 27, 2014

天安门屠杀博物馆在香港揭幕


一间以纪念六四大屠杀为主旨的博物馆近日在香港尖沙咀开幕。该馆占地约75平方米,收藏有小型“民主女神”复制塑像,1万多张民运照片和900多本书籍。这是世界上第一家为六四建立的博物馆。

该博物馆是香港支援中国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支联会)多年努力的成果。据《南华早报》报道,其每年运行预算为80万港元。

目前,博物馆所在地楼房业主正在威胁法律诉讼,认为该馆违反了大厦公契。

Tuesday, April 15, 2014

八九人物:陈一谘


1940年出生的陈一谘早年曾经是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后来弃理投文,转到中文系。1970年代,他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十年。

1980年,陈一谘被召回北京,组建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成为所谓“体制内”推动改革的代表人物,为早期中国农村制度改革开创了新思路。1980年代中后期,陈一咨受赵紫阳委托组建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并担任政治体制改革办公室秘书长。

1989年学生运动期间,陈一咨没有卷入早期的运动。那年5月19日,当绝食陷入僵局,赵紫阳地位岌岌可危而戒严迫在眉睫之际,陈一咨组织同为“赵紫阳智囊团”的“三所一会”联合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六点声明》,公开最高领导层的分歧,支持学生运动。这一行动后来被陈希同引述为泄密行为

天安门屠杀后,陈一谘撰写了《我的辞职和退党声明》并随即逃离中国,开始海外流亡生涯。他曾主持普林斯顿大学收留中国流亡者的“当代中国研究中心”。2013年,他发表了个人回忆录。

2014年4月14日,陈一谘在美国洛杉矶家中病逝,终年74岁。


八九人物

八九文件:关于时局的六点声明

1989年5月19日,正当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广场绝食,戒严迫在眉睫时,有所谓赵紫阳“智囊团”之称的“三所一会”公开发表了如下声明。该声明的产生和发表系陈一主持。


关于时局的六点声明  

(一)这次以大学生為先锋、绝大多数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爱国民主运动,谱写了中国民主运动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二)事态演变到今天这样的严重地步,完全是由於党和政府在决策上的失误和拖延所致。

(三)建国以来,党和政府的高层领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脱离人民,违背良知,与人民群眾的意愿直接对立。其原因在於,传统政治体制不能按法制轨道运行,没有政治公开性,形成了只管上层权力斗争、不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前途為主的局面。

(四)目前势态还在恶化,坚持已有的失误而继续失误,以致于采取极端举动(如军管),将会导致真正的动乱,甚至造成民族分裂,这种黑暗的前景,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人所无法接受的。

(五)为此,我们呼吁,公开高层领导的决策内幕和分歧,由全国人民共同作出判断和选择;

我们呼吁,立即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别会议,行使宪法赋予的最高权力,进行干预;

我们呼吁,立即召开中国共产党特别代表大会,对政治局最近一段时期的工作进行审议;

我们呼吁,各界声援活动务必保持理智和秩序,珍惜这次学生运动已取得的成果;

我们呼吁,各阶层人民组织起来,协助大学生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我们呼吁,绝食人员多多保重身体,争取尽快结束绝食,你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祖国需要你们以更新、更持久的方式去争取新的胜利!

(六)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  
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  
中信公司国际问题研究所  
北京青年经济学会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九日  



八九文件


Wednesday, March 19, 2014

25年后,王丹和吾尔开希再次一起站在学生抗议之中

就在成百上千的台湾学生占领立法院向政府抗议之际,王丹和吾尔开希也来到现场支持:


25年前,他们也曾同样地一起站立在天安门广场更多的抗议学生面前:


Tuesday, February 25, 2014

八九一日:2月26日,方励之被阻未能出席美国总统宴会

1989年2月26日,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老)布什在长城饭店举行答谢宴会,邀请了众多中国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包括几位当时活跃的异议分子。方励之和李淑娴夫妇颇为意外地接到了请柬。

傍晚,方励之和李淑娴在他们的美国朋友林培瑞夫妇陪同下赴宴。他们四人乘坐的车子很快就在饭店附近被警察拦下,说是违反了交通规则。他们决定放弃车子,步行前往饭店,又被包围阻止,不得接近。他们试图改道前往美国大使馆时,如临大敌的警察分头阻止任何出租车和公交车搭载他们。

最后他们辗转来到香格里拉饭店,向在场的外国记者叙述了经过。方励之抗议说“这是中国违反人权的又一实例”。

布什政府没有对该事件做出任何实质性反应。而当天同时受邀的知识分子苏绍智、吴祖光等人则没有受到阻扰,顺利地参加了宴会。


八九一日

Wednesday, February 12, 2014

八九一日:2月13日,北京33名文化界人士发表公开信支持方励之

1989年2月13日,北京文化界33人发表联署公开信,支持方励之的大赦提议。参与联署的人有(有几个人后来声称其签名被伪造,或因不了解情况而受骗):

  • 北岛
  • 邵燕翔
  • 牛汉
  • 老木
  • 吴祖光
  • 李陀
  • 冰心
  • 张洁
  • 宗璞
  • 吴组缃
  • 汤一介
  • 乐黛云
  • 黄子平
  • 张岱年
  • 陈平原
  • 严文井
  • 刘东
  • 冯亦代
  • 萧乾
  • 苏晓康
  • 金观涛
  • 李泽厚
  • 庞朴
  • 朱伟
  • 王焱
  • 包遵信
  • 田壮壮
  • 刘青峰
  • 芒克
  • 高皋
  • 苏绍智
  • 王若水
  • 陈军



Monday, February 10, 2014

崔健对六四创伤的评论

1989年曾经在天安门广场为绝食学生演唱、今年又拒绝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崔健近日在纽约为其电影新作《蓝色骨头》做宣传时被问及六四的创伤。

唐路(Rose Tang)是大屠杀临晨从纪念碑上最后撤出的学生之一。崔健在回答她的提问时说,“虽然我们不去谈论它,但是实际上这件事一直在我们非常非常深的……哪怕是恐惧,哪怕是创伤,哪怕是一种技巧,一种滑头,或一种诡辩,它都存在你的身体里。”

Sunday, February 2, 2014

民间人士在国内公开举行六四公祭

据《美国之音》报道,30名中国民间异议人士今天聚集在河南省滑县,公开举行“公祭6·4先烈、缅怀耀邦紫阳”仪式。滑县是赵紫阳的出生地。

他们展示了一幅宽6米,高4米的喷绘图像,包括1989年天安门广场抗议的人群和“6·4”敏感词。

这是国内第二次举行这样公开的纪念活动。现场有便衣警察监视,但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扰或干涉。






Sunday, January 19, 2014

陈子明抵美接受癌症治疗

著名异议人士陈子明昨天抵达美国,将在麻省总医院接受癌症治疗。据报道,他罹患胰腺癌,已是晚期。



1989年天安门大屠杀后,陈子明被政府指认为学生运动背后的“黑手”,判刑13年。出狱后,他留在国内坚持写作、参与异议运动。

2008年时陈子明曾被允许离开大陆前往澳大利亚做短暂访问。

崔健拒绝低头,不参加春节晚会演出

80年代摇滚明星崔健今年得到了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的邀请,但因为组织方坚持他不演唱最著名的《一无所有》或修改器歌词,崔健最终选择拒绝参与演出。

1989年,崔健曾经亲自在天安门广场为绝食学生演出。他的歌也为当时广场上学生广泛传唱。

纽约时报》为此事做了报道,引述崔健经纪人尤尤的话说,“我们不会改歌词”。中午媒体报道她曾就此事写道,“坚持他想坚持的,改变他想改变的,反正他不低头,他说崔健。”

Sunday, January 5, 2014

八九一日:1月6日,方励之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

1989年1月6日,当时在北京天文台的方励之教授给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呼吁对政治犯实行大赦。

在此之前,方励之因为被指控操纵了1986年底的学生运动而被开除党籍、解除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副校长和教授职位,安排到北京天文台。直到这封信的面世,他基本上没有怎么公开发言。

方励之是受到当时对1987年发现的一颗超新星爆发的研究热潮所启发。超新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作“客星”,是大变革的预兆。那时掌天文的大臣会启禀皇上,要求颁布大赦令以讨好上苍。皇帝对此亦别无选择。北京天文台所在的地址正是那些大臣曾经夜观天象的所在。于是方励之便也效法,写了上面这封信。当然,他没有提到超新星,而是以1989年所集中的纪念日为由要求大赦。

方励之把原信投进了信箱。后来他把一份抄件交给原科大党委书记刘达,由他通过内部关系转交。另一份抄件则由林培瑞翻译成英文传给了在京的外国记者,由此成了“公开信”。


八九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