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5, 2009

胡平谈《论言论自由》的写作

胡平在1970年代写就,至1980年代才通过民主墙和北大竞选等民间渠道发表的《论言论自由》是中国那个时期民主运动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这在《天安门对峙》中做过一些介绍,看这里这里

《论言论自由》最近被人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胡平为此写了一篇序言描述他当初写作这篇论文的历程。文中回忆该文是在1970年开始写作,1975年完成第一稿,1978年完成第四稿,其间试图通过大字报、油印散发等方式传播均未成功,直到1979年的民主墙。胡平在回顾当时的想法时写道:
我对我这篇《论言论自由》文章可能产生的影响抱很大的期望。我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全面地、准确地、透彻地阐明言 论自由原则,一般民众最容易理解、最容易接受。它很可能在一部分当权者中也引起共鸣;即便是那些不喜欢自由民主的当权者,在当时那种形势下也不好公开出来 反对。我希望我这篇文章能使那些追求自由民主的人都意识到,现在正是鼓吹和宣扬言论自由的最好时机。如果我们都把阐述言论自由放在第一位,我们就可能使言 论自由问题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一旦言论自由原则深入人心,整个形势就会很不一样了。在历史上的某些时刻,思想可以发挥巨大的力量,它好比分水岭上的一块 石头,可以决定河流是注入太平洋还是注入大西洋。

应该说,《论言论自由》这篇文章还是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不少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包括 一些民主墙的朋友和一些党内高层知识分子都对这篇文章很称赞。而且,正象我原先估计的那样,也没有哪个中共领导人对这篇文章表示反对。那时,有些中共领导 人在内部讲话里已经对民主墙运动中的某些口号和文章扣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帽子,并且还抓了一些人;但是他们都没有提到我这篇《论言论自由》。然而,让 我深感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引起的反响远远低于我的预期。讲言论自由问题的人还是太少了。言论自由问题没能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我感到,一个宝贵的历史机会 正在失去。
一年以后,《论言论自由》在北大竞选中赢得极大的反响:
我贴出我的《竞选宣言》。在《竞选宣言》里,我强调,在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国,县区级人民代表选举本身的意义很小,“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赋予这场选 举更丰富的内容、更鲜明的色彩和更深远的意义。它可以成为一次真正的民主训练,一次正式的民意考查,一座青年一代的公开论坛,一场伟大进军的光荣开端”。 这是一次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历史前进的美好机会。“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抓住事物的根本。一个是竞选这种形式,一个是言论出版自由,有了这两个眼,民主这盘棋 就全活了”。

来自好几个系的几十个同学热情地为我助选,他们把我那篇六万多字的《论言论自由》长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墙上,并且油印成 200份小册子,全校每一个班发了两份。在我的竞选演说与答辩会上,只有800 个座位的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挤进了1,600多人,连主席台上也挤满了人,只给我留下不到一平方米的空间。我的竞选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最后我以最高票 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学生选区的人民代表。

《论言论自由》一文在民主墙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让我感到非常遗憾。这次,借助于竞选活动,这篇文章得到了热烈的支持和传播,自然让我感到很欣慰。不过,我并不感到特别乐观,因为现在的形势已经和民主墙时期不一样了。

北 京大学的选举在中共上层引起震动。这时的中共上层已经决意重新加强对思想言论的控制。他们对我这样的人和《论言论自由》这样的主张能够赢得北大学生的热烈 支持而深感不满。但是正象我预先估计的那样,他们也无法公开地对我打压。据说,当时的中共意识形态主管、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在认真读了我的《论言论自由》后 承认:这篇文章“无懈可击。”于是,他们就对我采取了“冷处理”,在我毕业后两年之久不分配我工作。1981年夏,我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但是直到 1983年夏天,我才获得一份正式工作,在北京出版社做编辑。一年半后,我的处境好转,转到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论言论自由》后来还在1986年在武汉《青年论坛》杂志出版,当时该杂志由胡耀邦的儿子胡德平主持,王军涛那个时候也正在武汉活跃。

Thursday, October 8, 2009

八九人物索引

  1. 艾未未
  2. 陈卫
  3. 陈西
  4. 陈希同
  5. 陈一咨
  6. 陈子明
  7. 方励之
  8. 方政
  9. 高瑜
  10. 戈扬
  11. 海子
  12. 胡耀邦
  13. 胡绩伟
  14. 金培力(Phillip J. Cunningham)
  15. 孔庆东
  16. 李洁明 (James R. Lilley)
  17. 李进进
  18. 刘宾雁
  19. 刘迪
  20. 刘华清
  21. 刘晓波
  22. 罗海星
  23. 彭丽媛
  24. 司徒华
  25. 王若望
  26. 王有才
  27. 王志勇
  28. 肖建华
  29. 许良英
  30. 赵紫阳
  31. 周勇军

八九人物: 方政



方政是参与了1989学生运动的几十万学生中极普通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1989年6月4日凌晨的那可怕的几秒钟,可能没有人会注意到他。

在那个致命的早晨,方政正随着从天安门广场上撤下来的学生队伍走在回校园的路上,他处在队伍的尾端。在六部口,他们横穿过长安街在路北边沿着宽敞的自行车道向西行进。他遇上了一位同是北京体育学院的女同学,于是走在一起。他一直试图安慰已经吓坏了的女同学。就在那时他们听到冲过来的坦克的轰隆声。他回头只看到几辆坦克从后面压过来,一边还在发射催泪弹。现场顿时一片混乱,在浓厚的催泪烟雾中,那位女同学晕倒了。方政竭尽全力把她推向被一排铁栏杆隔开的人行道。就在他最后使劲一下把女同学推上栏杆时,他已经没有时间脱身了。他当时最后的记忆就是他的双腿都被卷进了坦克的履带之下,与他的身体分离了。

方政被救活了。他救下的那位女同学因为官方的压力不敢为他受伤的原因做证明。方政被学校开除,不得不自谋出路。

1992年,方政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铁饼和标枪金牌。但他参加残疾人奥运会的梦想因为政治原因被粉碎。他的故事当时为英国《独立报》报道

方政一家今年初终于获准来到美国。他在天安门运动的朋友们和善良的美国人的帮助下开始得到应有的治疗,并装上智能假肢。

10月7日,方政第一次与他在患难中相识的妻子共舞。


补充:2011年2月14日:方政自己开车了


八九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