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位雕塑家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得上看到自己的创作逐步成为现实的过程。但虽然我是在观看一个我自己并没有参与的雕塑的产生经过,却也感受到了同样的激动。那是在天安门耸立了5天的“民主女神”。
一直到去年我是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塑像就是在那里建造的,当时我就住在那里。
中央美术学院里天安门广场不远,学校的师生很早就积极参与了运动。开始时是要纪念刚去世的胡耀邦,学生就为胡耀邦制作了一幅巨型油画遗像放置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5月27日,北京高自联的一位代表来到美院请他们再制作一个更大的作品——一个塑像,并要求在计划在30日举行的大游行前完成。北高联提供了8000块钱经费,他们建议复制自由女神,就像两天前上海游行中出现的那个一样。但美院的学生拒绝了这个建议。一方面他们认为这主意有太明显的亲美倾向,另一方面复制他人的作品与他们做艺术家的原则相悖。他们觉得需要的是一个崭新的中国式的象征。但他们有一个现实的困难:即使他们日夜苦干,也不可能在3天内做出一个原创的大型塑像。
他们的解决方式很聪明,也是后来的塑像出现的一些特征——她看起来有点歪和她两手高举火炬的姿势等——的原因。这些受到严格艺术训练的学生选择了一个地道的学院式途径:他们决定使用一个他们之中一人已经完成的课堂作业来加以改造。那是一个一尺半大的泥塑,一个男性裸体举着双手抓住一根棍子依靠着。作业的目的是显示人的重心移到体外时肌肉和体重分布的变化。这就是民主女神偶然的本源。学生们把棍子的下端锯掉,在顶上加上火焰成为一个火炬;他们把人的躯体扶正了一些,把男人的脸改成女人的脸,加上乳房,然后再把整个身体盖上一个长袍。
改造后的模型就是后来建造的近10米高的塑像的基础。它被拦腰锯成4段,年轻的雕塑家们分别制作这个巨大塑像的一部分,然后在广场上组装。用的材料主要是泡沫塑料,由金属丝串联固定。外面抹上石膏,把各个部分粘结在一起,也可以做更精细的雕塑。塑像的4个主要部分都很轻,只需要五六个学生就能搬运。
运送的路径早就公布了:出校门后左转,向西到东华门,沿着紫禁城护城河到达广场。这个告示其实是糊弄警察的。实际上,我们出了校门就向右转抄近道由王府井南下,然后沿着长安街经过北京饭店到了广场。
广场上树立塑像的地方是精心选择的,正在那巨大的中轴线上。中轴线北边是天安门城楼上挂着的毛泽东巨幅画像,南边是现在正作为学生指挥部所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塑像放置在长安街南侧,正好与毛泽东面对面对峙着。我们在晚上10点半到达时,那里有巨大的人群,大概有5万人左右聚集在已经搭设好的高大的铁架子周围。塑像的几个部分一层层搭起来,放在铁架子上面。原来空心的塑像中间被浇灌上石膏,里面是一些直立在地面上的钢筋,把塑像支起。上面伸出了的多余钢筋然后被一一锯掉,只留下独立的塑像。塑像的底座也是由钢筋制成,约2米高,后来用布盖上。这个塑像一旦建成便无法再拆开,只能一下子全被摧毁。
这一系列工作花费了整个晚上的时间。外面的学生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子保护,使得里面的人不受干扰。到5月30日中午时分,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揭幕仪式了。很多人已经等候了一整晚。其实,只有塑像的脸部被两块布——一块红布一块蓝布——盖着,学生们一直没能够收集到足够的布料来遮挡整个塑像。
揭幕仪式非常简单而感人。一名女生阅读了一份准备好的声明,解释塑像的意义。那位女士大概是广播学院的学生,普通话非常标准。声明说,“我们制作这个塑像,作为民主的纪念,表达我们对绝食学生、这么多天一直留在广场的学生以及其他所有参加运动的人的敬意。”人群中随机挑选的一男一女两位市民上来拉动揭幕的绳子。布片掉下来的一瞬间,全场欢声雷动,人群泪流满面。“民主万岁!”等口号此起彼伏。大家开始高唱国际歌。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们进行了一场表演:合唱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欢乐颂”,接着是另一首外国歌曲和一首中国歌曲。最后又再一次是国际歌。
那天晚上风雨大作。我们一早就赶往广场查看塑像是否已经被损坏。但她经受住了这第一场考验,分毫未伤。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